12月14日,宝马集团搭载L3级别自动驾驶功能的车辆在上海市正式获得高快速路自动驾驶测试牌照。 宝马表示,已经为今后L3级自动驾驶功能在中国的适配和应用做好充分准备,满足中国复杂交通路况和中国客户的驾驶特性。将密切关注中国法规的要求,在合适时间将L3级自动驾驶功能推向市场。 盖世汽车注意到,宝马官网近日披露了一份“宝马中国峰会”的文件,曝光了其智能驾驶中国方案的核心合作伙伴。高通、英特尔、法雷奥、腾讯、千寻位置、四维图新等国内外知名科技企业,位列宝马智能驾驶供应商。其中,千寻位置+四维图新提供的“高精定位”方案横跨两代平台。 不仅是宝马,蔚来、小鹏、理想、广汽埃安等中国主流汽车品牌,陆续在旗下新车上逐步标配高精度定位系统。 受益于产业与政策的双驱动,L3级以上的高阶自动驾驶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正在提速。随着L2+到L3跃迁,车辆的决策和控制一定条件下将“完全”由系统来完成。车企对高精定位方案的需求将越来越高。 据盖世汽车多方了解,目前,高精定位方案越来越成熟,价格下降至市场接受水平,终端市场渗透率持续提升。盖世汽车研究院数据显示,2023年前10个月,中国新车高精度定位系统渗透率已经由2022年的1.21%逐渐逼近5%,正处于小规模导入期到大规模放量(以10%渗透率为界)之间。
宝马中国的选择 中国不仅是宝马最大的单一市场,也是重要的技术研发基地。目前宝马在中国建设了一支3200人的本土研发团队,已经推出了很多本土化设计的产品,比如专为中国市场设计的导航、微信、ETC。 长期以来,宝马中国研发团队开展L3级自动驾驶的本土化研发。作为德国老牌车企,宝马的智能驾驶方案通常为行业释放信号。 图片来源:宝马 根据宝马官网披露的信息,宝马在中国的新一代智能驾驶技术平台Gen AD25,采取与高通、法雷奥、千寻位置、四维图新等合作。原来的Gen AD21技术平台,则是和英特尔、Mobileye、千寻位置、四维图新、Stellantis、腾讯等合作。 两代智能驾驶技术平台中,中国高精度定位头部企业千寻位置、高精度地图企业四维图新,横跨两代技术方案——可见,对安全尤为重视的宝马,坚定选择“高精定位+地图”方案。 “宝马其实很早就启动了L3的研发,大约在2018年。宝马采取国内方案与国外方案两条腿同步走,在中国寻找本土的技术合作伙伴。”业内人士透露。 图片来源:宝马 宝马未对L3智能驾驶方案提供更多信息,千寻位置、四维图新均未对此次合作细节置评。 据公开资料,此次曝光的合作伙伴——千寻位置,负责国家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建设与运营,成立于2015年,为用户提供厘米级定位、毫米级感知、纳秒级授时的时空智能服务。千寻位置建设了遍布全球的4500多座GNSS星基/地基增强站、自主研发的定位算法及大规模互联网服务平台。涵盖智能驾驶、公共服务、行业升级、智能城市、大众消费等五大领域。 以千寻位置与小鹏汽车的合作为例,借助千寻位置的高精度时空服务网络,小鹏汽车P7智能轿跑的整车全局定位精度可达厘米级,在高精度地图所覆盖的高速公路,可实现NGP高速自主导航驾驶。小鹏汽车曾表示,在恶劣天气、非视距场景或其他对车载传感器工作有一定影响的场景下,千寻位置依然可以为汽车提供绝对定位结果,为汽车方向感知提供决定性的参考依据。 另一家伙伴,四维图新作为上市公司,在今年2月公告了其与宝马(中国)汽车贸易有限公司签署的协议。四维图新将为宝马集团在中国市场的下一代自动驾驶功能提供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地图、高精地图及LBS(基于位置的服务)等产品及服务。公告透露了双方合作的多个层面,包括车载导航地图、车联网位置数据平台、CNS汽车互联系统等车联网相关的平台搭建与服务。协议有效期至2033年12月。 “德国车企历来对安全很重视,因此安全性也成为他们设计智能驾驶系统非常重要的指标。在这样的背景下,高精定位方案有其独特价值。”一位业内人士向盖世汽车透露。 从L2 到L3,高精定位需求提升 据业内人士分析,“高精定位+地图”方案成为保障智能驾驶系统整体安全性与可靠性的核心基础,可以支撑L2-L3自动驾驶系统不同的应用场景和硬件架构。 智能驾驶的关键技术是感知、规划、决策、执行。根据自动驾驶汽车的运行逻辑,车辆在完成从A点到B点的自动驾驶的前提是确定“我在哪”,而后才能解决好下一步的“去哪儿”和“怎么去”的问题。 在L1、L2阶段,由于驾驶员是主要的环境信息感知和处理者,此时车辆的定位精度在米级就可以基本满足需求。 但对于L3而言,因车辆的控制权在部分情况下可以全部被移交给系统,在城市峡谷、高架、隧道、地下车库等特殊场景,车辆对定位的精度要求必须达到厘米级,并且具备足够的高可用性,才能实现尽可能高的驾驶安全。 特别是随着应用转入城市场景,使得过去智能驾驶依赖高精地图的感知方案弊端不断凸显,取而代之的是“重感知+轻地图”方案,作为车端感知的关键一环,高精度定位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在“BEV+Transformer+数据闭环”新架构中,高精度定位在系统匹配使用ADAS地图、提升BEV算法效果(从而具备车端SLAM建图能力、感知样本真值标注能力)提供底层支撑。 基于卫星的高精度定位是车上所有传感器中唯一能提供绝对位置、精准时间的传感器,可以辅助视觉、雷达、惯导等相对定位技术,进行环境特征匹配。这决定了卫星高精定位在智能驾驶系统中的天然的不可替代性。 在政策、技术及场景需求等多重因素驱动下,智能驾驶的拐点逐步显现。随着L3高阶智能驾驶的来临,产业链价值迎来新机遇,有望进一步推动高精度定位、激光雷达等上车,并发挥出真正的功效。 政策上,从交通部12月5日印发的《自动驾驶汽车运输安全服务指南(试行)》,到11月17日工信部、公安部、住建部、交通部发布的《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近期有关L3政策密集落地。 技术上,智能驾驶交战的战场,从封闭高速公路转向了更加复杂的城市场景。城区领航陆续落地。2023年,国内几乎所有参与智能汽车竞争的头部玩家,都发布了城区NOA领航辅助功能,即在城市道路下支持按照导航路线的点对点辅助驾驶。 目前来看,无论是单车智能,还是车路协同,高精度定位将起到越来越重要作用。 申万宏源的研究指出,无论从产品成熟度和大批量应用成本来看,还是从终端车企意愿来看,高精度定位将作为高级别自动驾驶感知层的硬件冗余做普遍配置,将成为L3以及上自动驾驶车辆的标配。 “高精定位”方案进入量产时代 随着越来越多的车企发力高阶智能驾驶,高精度定位赛道也越来越热闹。 目前,高精定位产业链参与者包括芯片(华大北斗)、卫星导航、惯性导航等元器件厂商(导远电子、觉非科技等)、定位服务提供商(六分科技、中移动、大有时空等)、综合运营服务商(千寻位置等)、Tier1(博世、大陆等)等。 据业内人士透露,高精度定位服务+终端的的成本已经从三四年前的万元级降至千元级,价格基本降到汽车市场认可的量产区间。 “经过几年持续的建设,星基/地基增强系统一体化建成,以及高精度定位终端芯片化集成,高精度导航设备技术方案明显简化,已经形成明显规模优势。”该人士透露。 以提供量产千寻位置为例,可为车企最快在1个月内完成评估,3个月内完成适配,6个月内实现量产。这套方案被该公司总结为“汽车高精度定位工业化体系”。据新华网最新发布的信息,此套方案已与40余家车企品牌展开合作,并已在30多款车型上实现批量交付,累计在线服务突破10亿小时。 行业标准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中。近期,由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牵头,千寻位置、高德、华为、百度等共同编制《公路工程设施支持自动驾驶技术指南》,对多项基础设施、技术指标进行统一。 显见的是,高精度定位方案已经步入量产时代。在头部厂商带动下,性价比、交付速度、服务标准(可靠性、完好性等)、定位算法、运维品质等,相较过去几年都有大幅提升。 “智能驾驶技术是一个系统工程,就像一个木桶一样,不能有短板。”上述人士认为,“车上配置了越来越多的传感器,高精度定位、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但如何充分利用这些传感器的能力是关键,不只是堆料,要以整体思维把这些能力转换为系统能力。此外,在整个智能汽车的数据资源、计算架构、算法能力上,也需要统筹考虑。”
微信扫码预登记,免排队快速入场